【营养健康】轻断食有最佳时段 七点至十五点之间进食更有利于减肥
近年来,“体重管理”成了热门话题,聊及减肥,大家都知道“三分练,七分吃”,但“具体怎么吃”却困扰了一大波减肥人士。日前,《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采用16∶8轻断食法,即控制在7点至1
近年来,“体重管理”成了热门话题,聊及减肥,大家都知道“三分练,七分吃”,但“具体怎么吃”却困扰了一大波减肥人士。日前,《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采用16∶8轻断食法,即控制在7点至1
因此,一种新的热量方法——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其中的限时进食(time-restricted eating,TRE)模式,更是备受青睐。
王老伯入住某养老机构。一日饭后,已回房间休息的王老伯在护理人员短暂离开期间,自行食用馒头时发生噎食。护理人员发现后立即呼叫值班医生,医生第一时间采取了抢救措施,但老人最终不幸离世。其家属不同意进行尸体解剖,要求养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养老机构是否担责?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无数人踏上了追求理想身材的征程。有人苦苦挣扎于平台期,有人在反弹怪圈里反复打转,却也有人悄然蜕变,收获令人羡慕的健康体魄与紧致线条。那些真正实现可持续瘦身的成功者,身上往往藏着某些共通的秘密信号——它们不仅是体重秤上数字的改变,更是身体机
然而,就在大家热衷于追求这种饮食模式的时候,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哈佛大学开展的最新研究却泼来了一盆冷水:每天进食时间少于8小时的人,其心血管死亡风险竟比典型进食时间(每日进食窗口为12–14小时)的人高出整整135%。
患儿男性,2.5月龄。主因进食减少、易激惹及发热于急诊就诊。患儿先于社区医生处就诊并指导服用退热药物,但未确定感染源。由于症状持续存在且原因不明,遂至急诊科作进一步评估。
轻断食,亦被称作间歇性禁食,指在某段时间内正常饮食,而在其他时间段限制或完全不吃,通过周期性地切换进食和禁食状态,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你是否也注意到,许多明星的身材悄然变化?这背后很可能都离不开同一个方法——16+8间歇性断食法。这个身材管理界的“新宠”,不打压食欲,不强制运动,仅仅通过规划好每天的进食“时间窗”,就能轻松“掌控”体重。因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新选择。
细嚼慢咽:激活饱腹感信号大脑接收饱腹信号需20分钟,快速进食易导致过量摄入。建议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实验显示,细嚼慢咽者每餐热量摄入减少10%-15%。共食分餐:阻断疾病传播链传统合餐制易导致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交叉感染。分餐制或使
2024年底,潘玮柏参加了一档美食综艺《听说很好吃》。那一期节目里,他面对一桌刚端上来的热菜,从头到尾几乎没停过筷子。
近日,山东某中学食堂内学生站着用餐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热议。画面中,学生们在食堂的餐桌旁两两相对,食堂内不见一把座椅。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该校食堂一直未设置座位,“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吃完便离开,没有必要安装座椅”。学校工作人员还表示,此举并无其他目的,
9月12日,一段拍摄于山东聊城冠县某中学食堂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画面中,学生们在餐桌旁排成两列,全部站立就餐,整个食堂未见一把座椅。视频显示,学生们就餐速度快,餐毕即离开,整个过程紧凑高效。
老胡是个性格硬朗、话不多的六旬老工人。去年秋天,他在小区长椅上安静晒着太阳,身边坐着老伴赵阿姨。几个月前,老胡还常和邻居下棋、遛弯,可最近大家发现他越来越“沉默”,下楼次数少了,饭量也小得吓人,手总是冰凉。一天傍晚,儿女来探望时,忽然发现老胡眼神有点呆滞,还时
“七分饱”不仅有助于避免餐后血糖急剧升高,也能防止因过度饥饿引发的下一餐暴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饮食闭环。
纽扣电池几乎家家都有,它们藏在遥控器、玩具、学习机、电子秤里,再平常不过。
纽扣电池几乎家家都有,它们藏在遥控器、玩具、学习机、电子秤里,再平常不过。
家里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往往对 "吃饭" 这件事充满无奈:孩子只吃几种固定食物,看到新食物就尖叫抗拒;吃饭时玩餐具、乱跑,一顿饭要追着喂 1 小时;甚至闻到某些气味就干呕,体重长期不达标...... 这些喂养难题不仅让家长心力交瘁,更担心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